在古代,皇后乃后宫之中,母仪天下,不是想废就废的。一些因为理由不充分就废后的皇帝,都因此留下污点,为后人诟病。例如光武帝刘秀一生丰功伟绩,得后人赞扬,却因小理由废了皇后郭圣通,成了他为数不多的污点。
万贵妃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为太子朱见深在全天下进行选秀,遴选太子妃。可惜,选秀过程还没有结束,朱祁镇病重。朱祁镇已经为朱见深选出12人,并把最优秀的3人留在宫中,做最后的选择,即吴氏、柏氏、王氏。后来,朱祁镇病逝,临死前曾交待钱皇后和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要严格把关,为朱见深挑选一个好的皇后。
《明史孝贞皇后王氏传》:孝贞皇后王氏,上元人。宪宗在东宫,英宗为择配,得十二人,选后及吴氏、柏氏留宫中。
明朝的选秀虽由朝廷主持,但真正做主的却是后宫的太后或皇后。朱祁镇驾崩之后,朱见深继位,同时尊钱皇后和周贵妃为皇太后,即两太后并立。两位太后自然也要接着为朱见深选出皇后,最终亲点了吴氏为皇后。
万贵妃
两位太后恐怕都没有想到,她们为朱见深挑选的皇后仅当了一个月的皇后,就被朱见深给废了,而起因与朱见深宠幸的万贵妃有关。万贵妃自朱见深出生后就一直照顾朱见深,尤其是在朱祁镇被幽禁南宫之时,万贵妃曾尽心尽力地抚养和保护年幼的朱见深,和朱见深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朱见深当皇帝后曾想立万贵妃为皇后,但万贵妃年纪大他17岁,身份地位尴尬,此举遭到两位太后的反对,朱见深无奈才作罢。即便如此,朱见深当皇帝后也是专宠万贵妃。吴皇后竟找了万贵妃的过错,杖责万贵妃,触碰了朱见深的逆鳞,朱见深一时火起,下诏把吴皇后给废了。
《明史》:帝怒,下诏曰:?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
万贵妃
其言下之意是说,朱见深发现吴皇后言语轻佻,不懂礼度,德行配不上皇后之位,于是进行详细调查了一下。他发现是当初朱祁镇想立的是王氏,是太监牛玉故意徇私,上奏太后说要立吴氏。事情的结果是吴皇后被废,朱见深念太监牛玉之前有功劳,将他贬到南京。
朱见深的废后理由中丝毫没有提到吴皇后杖责万贵妃之事。必须肯定的一点是,吴皇后杖责万贵妃是合法的。吴皇后贵为皇后之尊,管理好后宫是她的职责。后人习惯上称万贞儿为万贵妃,实际上她是在成化二年生下皇长子才被封为贵妃的。在成化元年时,她虽受到朱见深的宠爱,在宫中的地位却不高。不管万贵妃是否真的违反皇宫中的规矩,还是吴皇后故意找万贵妃的茬,对于吴皇后来讲,这都是合法的,毕竟双方的地位差距摆在那里。所以,杖责万贵妃,从礼法角度上讲,吴皇后并没有过错。
朱见深
朱见深废后的理由并不充分,可以看出朱见深明显是为废后而瞎编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1.朱祁镇驾崩之时只是选出吴氏、柏氏、王氏3人,但并没确定最终人选,而是要求两位太后慎重考虑。两位太后确实很慎重,于天顺八年四月下旬曾下旨意,要求在民间再挑出一批15到18岁的女子,再遴选一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经过近3个月的挑选,最终仍选中吴皇后。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三者之间什么关系啊,比如谁是谁的学生,谁年代早谁晚
1、徒劳行动
柏拉图在未被人们理解以前,曾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有名的“徒劳行动”。六十岁那年,柏拉图受人邀请离开雅去给狄奥尼修一世的儿子小狄奥尼修讲课,讲授的内容是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柏拉图决定先从几何教起,他认为几何学有助于小狄奥尼修掌握严密的推理技巧,也有助于处理政治改革中更为复杂的问题。课程就这样开始了,无论是小狄奥尼修本人,还是他的宫廷人员都参加了“学习”。不过这种热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小狄奥尼修很喜欢柏拉图,也很喜欢这种刺激,但就是不喜欢几何学。人们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几何学这种难懂的学科。反对柏拉图的人趁机给小狄奥尼修找了另一个哲学家。面对人们的不理解和反对派的排斥,柏拉图最终不得不在夜里逃离宫廷,并绕远路乘船回到稚典,匆匆结束了这次徒劳之行。
2、柏拉图辞世
走过漫漫人生路,柏拉图晚年生活得相当快乐。这时.他已是桃李满天下,他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人们的崇敬。他的学生热爱他正如他热爱他自己的学生一样。
一个学生结婚时,盛情邀请柏拉图参加婚庆喜宴。年届八十的柏拉图如约而至,高高兴兴地加人到狂欢的人群中。随着良辰在欢乐中飞快地流逝,这位哲学老人退到安静的角落,在一张椅子上坐下,他想休息一下,人们没有打扰他。
第二天早晨,宴会结束了,疲倦的狂欢者们走过来想把他唤醒时,才发现他已在夜里安详恬静地告别了人世。整个雅典城万人空巷,送他进人了墓地。
3、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朵最美的花,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朵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因为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已,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朵花也没有。
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在爱情中,我们总是追求另一半的完美,却忘记了自己的不完美,因此最终空手而归。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就是随缘:你所遇见的适合于你的就是最好的。
4、柏拉图甩臂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一天,他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即把你的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然后自己示范了一遍,“从现在开始,每天甩臂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可能感到这个问题可笑,这么简单的事怎么能做不到呢?都齐刷刷地回答:“能!”过了一月,苏格拉底问道:“每天甩臂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以上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两个月后,当他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80%。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道:“请你们告诉我,最简单的甩臂运动,还有哪些同学坚持每天做?”这时候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叫柏拉图,他后来成了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哲学家。
5、柏拉图除草
一天,哲学家柏拉图手中拿着一本书,带着他的弟子来到长满野草的旷野里,席地而坐。柏拉图开始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儿上一堂课,我要问弟子们一个问题。”弟子们惊奇地问道:“师傅,您要问我们什么问题?”
柏拉图慢条斯理地说:“弟子们,请你们谈一谈,如何除掉这块地中的杂草?”“用铲子把它们铲掉”一个弟子说道。另一个弟子接着说:“师傅,用火可以把这些野草烧掉”第三个弟子马上说:“往这块长满草的地上撒许多石灰”“将这些草斩草除根。”第四个弟子充满信心地说。
这时,柏拉图慢慢地意味深长地说道:“弟子们,你们回去以后,都用自己的方法分别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这里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他们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了,它变成了长满谷子的一片庄稼地。弟子们在谷地前的空地上坐下,等待柏拉图的到来,可是柏拉图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以后,柏拉图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心灵无忧,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苏格拉底的学生是柏拉图,他开创了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他开创了吕克昂学园。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并称“希腊三贤”,是二代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柏拉图:
柏拉图,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前427年至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师从苏格拉底,直到苏氏逝世。后游历四方,到前387年返回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并执教40余年。
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至前322年),出身于古希腊吉塔拉地区贵族家庭.师从柏拉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20余年,直到柏氏逝世.后回国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公元前322年3月7日亚里士多德因病去世。
本文来自作者[努力啊大初然]投稿,不代表臻昂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zhentang.com/angzhen/231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臻昂号的签约作者“努力啊大初然”!
希望本篇文章《柏氏 在3怎么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臻昂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在古代,皇后乃后宫之中,母仪天下,不是想废就废的。一些因为理由不充分就废后的皇帝,都因此留下污点,为后人诟病。例如光武帝刘秀一生丰功伟绩,得后人赞扬,却因小理由废了皇后郭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