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岁”在古文里包括那些解释
岁 (形声。
小篆字形。从步,戌声。
“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
本义:岁星。即木星) 同本义 岁,木星也。
――《说文》 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又如:岁君(太岁。
古人称木星为太岁,认为冲犯它不吉利);岁次(每年岁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年的别称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 岁(岁、嵗)suì ⒈年,时间,光阴:~首。
~末。~月如流。
⒉计算年龄的单位:~数。六~入学。
⒊庄稼的收成:~景。善~。
丰~。
2. 文言文如何说年龄一.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二.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三.《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3. 文言文岁是什么意思岁
岁、嵗、歳 suì
名词义
1、形声字。小篆字形。从步,戌( xū)声。“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本义:岁星。即木星)
岁,木星也。——《说文》
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年的别称。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
武留 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3、年龄。
年十二岁,庄襄王死,政代为
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林觉民《与妻书》
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岁月;时光。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那堪正漂泊, 来日岁华新。——唐· 孟浩然《除夜》
5、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梁惠王上》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6、新年,一年之始。
4. 二十四岁用古文怎么说女子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
男子二十四岁称“逾弱冠”。 1、花信,开花时期。
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自: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意思是谁的腰鼓可以催开花,快点打扬州的腰鼓。
2、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扩展资料: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2、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2、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4、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5、10岁 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6、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7、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8、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9、16岁 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0、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1、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12、12、30岁 而立(而立之年) 始室:三十岁。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13、40岁 不惑(不惑之年) 14、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15、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16、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关于热心肠的老奶奶的例子有哪些
1. 文言文岁是什么意思
岁
岁、嵗、歳 suì
名词义
1、形声字。小篆字形。从步,戌( xū)声。“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本义:岁星。即木星)
岁,木星也。——《说文》
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年的别称。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
武留 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3、年龄。
年十二岁,庄襄王死,政代为
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林觉民《与妻书》
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岁月;时光。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那堪正漂泊, 来日岁华新。——唐· 孟浩然《除夜》
5、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梁惠王上》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6、新年,一年之始。
2. 十岁古文怎么说下面绝对有你想要的答案。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 “总角 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 “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 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 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 《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 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 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 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耄 :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
――《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左传·隐公四年》 耋 :年八十曰耊。 字亦作耋。
――《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
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耄耋:七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 《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3. 圣小儿祖莹文言文翻译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
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
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把其中的内容都讲解了。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
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 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任职作为大学学士。
4. 有关范云八岁的文言文翻译范云一开始任郢州西曹书佐,转任法曹行参军。
不久沈攸之叛变起兵围攻郢城,范抗当时任郢府的长流,入城担任防务,把家属都留在城外。范云被叛军捉住,沈攸之召见他与他谈话,声色非常严厉,范云神情气色不变,沉着回答。
沈攸之听了笑着说:“你真是个可人意的小孩,暂且回家去吧。”第二天早上,攸之又召他来命他给城里送信。
城内守军有人主张把范云杀掉,范云说:“我有老迈的母亲、年幼的弟弟,他们的性命全掌握在沈氏手里,我若违抗命令,必定会危及他们,我今天为他们而被杀,心甘情愿,死而无悔。”长史柳世隆平素和范云交好,于是就免他一死。
文言文周岁
1、热心肠的老奶奶:每天中午,这位老奶奶都会端着狗粮去喂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2、热心肠的老奶奶:虽然这位老奶奶已至耄耋之年,但她还是坚持每个学年都给因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学生送去学费与生活用品,老奶奶真是以为热心肠的好人。
3、热心肠的老奶奶:老奶奶是一家水果摊的老板娘,每次买了她家的水果之后,老奶奶都会忙着帮我提上车,生怕我拿漏了。
4、热心肠的老奶奶:这位老奶奶姓王,王奶奶经常带着许多美味的食物去福利院看望孩子们,孩子们都很喜欢她,都说王奶奶是以为热心肠的老奶奶。
扩展资料:
热心肠的老奶奶短文:
李奶奶七十多岁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虽然退休在家,但是老也闲不住。李奶奶人缘很好,对小区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小区里的居民也都非常尊重她,有什么邻里纠纷只要去找李奶奶调解准没问题。
李奶奶擅长明察秋毫,经常能够察觉一些微妙的蛛丝马迹,因此,小区里可安全了!从来都没有小偷或者不法分子光顾。
一天,李奶奶突然发现,都日上三竿了!张大爷家还没有任何动静,于是赶紧敲门,可是始终无人应答。于是李奶奶急忙询问周围的邻居,大家都说张大爷应该在家。大家赶紧拨通了张大爷儿子的手机询问,发觉果然有异常。然后继续敲门,可是还是没有动静。
大家急了!急忙报警,经过紧张忙碌门终于打开了!原来,张大爷得了急病,在床上动弹不得,如果不是热心肠的李奶奶发觉不对劲,后果不堪设想。张大爷很快被救护车送进医院,经过紧张的抢救,最终安然无恙。张大爷的儿子也赶回来了!他对大家千恩万谢,从此,大家伙的感情更深了!
岁的时候文言文
1. 古文年龄怎么说啊
古文年龄的说法有: 1,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2,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3,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4,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上寿:90岁为上寿。期颐:指百岁高寿。
扩展资料 概述简介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36137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 文言文岁是什么意思岁岁、嵗、歳 suì名词义1、形声字。
小篆字形。从步,戌( xū)声。
“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
本义:岁星。即木星)岁,木星也。
——《说文》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2、年的别称。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武留 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3、年龄。
年十二岁,庄襄王死,政代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 林觉民《与妻书》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4、岁月;时光。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那堪正漂泊, 来日岁华新。
——唐· 孟浩然《除夜》5、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6、新年,一年之始。
3. 像花甲,古稀等的这些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哪些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语襁褓(qiǎng 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期(jī)颐:一百岁.详细: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鑞]: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范?看?罚骸捌渥铀锼湓邝伥常?薪苑夂睿鼐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九龄:为9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5岁为“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二八:为16岁.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还历之年:指60岁.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耄耋:耄[m鄌],《盐铁论沸⒀?分行吹溃骸捌呤?浑!薄独窦欠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闭,《尔雅肥脱浴纷ⅲ骸鞍耸?蟆!卑焉厦婕钢炙捣ê掀鹄矗?颐强梢钥吹剑?半q蟆笔侵溉说母呤伲?笤际恰捌呃习耸?绷恕k?m鄌]耋[di闭: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
4. 古文年龄怎么说啊一、婴幼儿时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二、少年时期
1、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出外就学。
三、青年时期
1、金钗之年:女子12岁;
2、舞勺:13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
3、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及笄:女子15岁;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6、二八:女子16岁;
7、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四、中年时期
1、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3、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五、老年时期
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黄发:指长寿老人。
3、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岁。
5、喜寿:77岁;
6、耄耋:指80岁。
7、米寿:88岁;
8、鲐背:tái,90岁,指长寿老人。
9、白寿:99岁;
10、期颐:指百岁。
11、茶寿:108岁;
12、上寿:120岁
13、双稀:140岁
1. 各年龄段时古文说法
襁褓:婴幼儿时期孩提:小孩会笑要人提抱的年龄阶段,后指2-3岁儿童龆龀:小孩换乳牙,后指7-8岁的孩子垂髫:儿童头发不加收束,自然下垂。
后指儿童。又称髫岁,髫年,髫龄,髫发。
总角:儿童把头发收束起来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代指幼年。
9岁九龄:为9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
2. 二十四岁用古文怎么说
女子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
男子二十四岁称“逾弱冠”。1、花信,开花时期。
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自: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意思是谁的腰鼓可以催开花,快点打扬州的腰鼓。
2、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1、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2、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2、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4、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5、10岁 幼学:十岁。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6、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7、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8、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9、16岁 二八:为16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0、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11、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12、12、30岁 而立(而立之年) 始室:三十岁。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13、40岁 不惑(不惑之年)14、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15、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16、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参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百度百科-弱冠之年 百度百科-花信年华。
3. 文言文岁是什么意思
岁岁、嵗、歳 suì名词义1、形声字。
小篆字形。从步,戌( xū)声。
“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
本义:岁星。即木星)岁,木星也。
——《说文》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2、年的别称。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武留 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3、年龄。
年十二岁,庄襄王死,政代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 林觉民《与妻书》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4、岁月;时光。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那堪正漂泊, 来日岁华新。
——唐· 孟浩然《除夜》5、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6、新年,一年之始。
4. 文言文中的岁字指什么
1、岁星;木星。
《国语·周语》:“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
译文:岁星所在的星次,则是我们周地的分野。
2、年。
《捕蛇者说》:“积于今六十岁矣。”
译文: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
3、年龄。
《促织》:“成有子九岁。”
译文: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
4、时间;光阴。
《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时间消逝了,光阴是不等待人的。
5、年成;收成。
《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大王不归罪于年成,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到你这里了。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白话版《说文解字》:岁,木星的别名。经过二十八星宿,走遍阴阳十二辰,十二个月一轮回。字形采用“步”作边旁,“戌”作声旁。古代律历典籍称代表五行的五星为五步。
相关词汇解释:
1、岁除[suì chú]
一年将尽,即一年的最后一天。
2、岁数[suì shu]
人的年龄:妈是上了岁数的人了。
3、辞岁[cí suì]
旧俗农历除夕晚上家中晚辈向长辈行礼,互祝平安。
4、千岁[qiān suì]
封建时代尊称王公等(多见于旧小说、戏曲):千岁爷。
5、初岁[chū suì]
指一年刚开始的时候。
5. 20岁用古文怎么说
弱冠:二十岁
详细资料: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本文来自作者[友凝]投稿,不代表臻昂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zhentang.com/angzhen/258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臻昂号的签约作者“友凝”!
希望本篇文章《岁文言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臻昂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 “岁”在古文里包括那些解释 岁 (形声。 小篆字形。从步,戌声。 “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 本义:岁星。即木星) 同本义 岁,木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