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容的历史典故
按殷商的血统来说,商容不是外人,而是成汤后裔中的一支,属于王公贵族成员,而且是三朝元老的重臣,德高望重,行事沉稳。
放眼纣王时期的整个大商帝国,能拥有三朝元老头衔的,只有商容和闻太师。当然,商容虽然是王公贵族和三朝元老的光环加身,但在大商帝国庙堂上的地位,和被誉为定海神针的闻太师相比,那差得可不是一截半截。所以,他每次见了闻太师都自称“卑职”,还真不是谦虚、低调!
虽然和闻太师不能相提并论,但商容的才能还是得到了纣王爷爷、纣王老爹和刚执掌天下的纣王的认可,再加上年岁大了,也终于熬到大商帝国首相的宝座,主管大商帝国的礼乐之事。
纣王虽然继承大位,当上了大商帝国的王,普天之下,貌似无人可比。但商容知道,此时的纣王,正被当王的烦恼所困。
纣王烦恼什么呢?烦恼的是“文有闻太师,武有黄飞虎”。各位,纣王这句话我们千万不要把它理解成是夸赞闻太师和黄飞虎的文治武功,那是他感叹自己虽是王者,手里却没有实权,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那么来看看此时的纣王是不是个名义上商王。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怎么理解呢?
商周时期,国家层面的大政,其实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对外战争,一个是祭祀神灵。正常来说,能主导这两件事的必须是一国之主,也就是纣王。如果不能主导的话,那不就成了大商帝国的傀儡之王。
但是纣王在执掌大商帝国懂得前七年,跟这两件事基本关系不大。对“祀”的方面,自视为天下之神的纣王压根没有兴趣去祭祀他神;而“戎”这方面,纣王倒是很有兴趣,可殷商庙堂里的战争部署基本又和他没啥关系,都是闻太师一言而决!
还记得闻太师在《封神演义》里第一次出场是什么时候吗?是领兵出征北海平叛后,胜利班师回朝。
再后来,东海平灵王反叛时,闻太师也就是和黄飞虎交换下意见,然后就带兵去干了,把纣王弄得像局外人似的。
但纣王也没有办法,闻太师毕竟是老爹留给自己的托孤重臣,又是自己的师傅,所以,即使闻太师是以太师身份独揽朝政,虽然流程上存在瑕疵,但人家也是为了稳固大商帝国的江山,纣王一时半会也不好和他撕破脸。
有句话说得好:黄帝不急,太监急。这个“太监”就是主管礼乐的商容,闻太师没把国政交付给纣王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商容为什么会着急呢?因为身体里流淌着和纣王一样的商汤之血。不是有句话叫“亲不亲,王族人”,既然是自家人,那胳膊肘自然是不能朝外拐的。
于是,商容就开始想办法助力纣王,让其成为真正的大商帝国的王者。经过一番思考,商容无法在“戎”上下手,决定先把自己主管的“祀”这一块以身作则。
在闻太师领兵远征平叛之时,商容就好心劝说纣王前往女娲宫进行祭拜,以完成“祀”权回归于纣王之手。不得不说,商容想趁着闻仲离朝期间归政于纣王,将祭祀权力转移做实,一步步的将纣王推向真正的商王之位,就这份良苦用心,不愧“商末大贤”之称!
商容为什么选择让纣王去祭拜女娲娘娘呢?因为女娲娘娘不仅是“福国庇民之正神”,还是纣王没有亵渎她时的大商帝国的保护神。
纣王也知道商容这招是权力交接,就采纳了商容的建议。结果,在祭拜的时候,纣王却犯下后悔莫及的大错,就是在女娲宫的彩壁之上,亲手题下了亵渎女娲娘娘的那首*诗,惹怒女娲娘娘,就有了后来的封神大战。
也正是这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导致了大商帝国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
也不知道作为始作俑者的商容有没有后悔过,正是自己的好心却办成了坏事,触发了商断周代的机关,毁掉了大商帝国五百多年的祖业!
后来,商容因看到纣王的荒*残暴,为大商帝国的稳定着想,就进谏劝说纣王,没成想,纣王不但不待见他,还把自己的首相之位给撸了。
商容看见纣王如此不思进取,又不听自己的老人言,自己的一番苦心却没有任何作用。心灰意冷的商容看到纣王已经是无药可救了,就辞官躲进了太行山,以隐居的方式避祸。
商容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封神演义》给的答案是因殷郊、殷洪两位皇子被纣王派人追杀,义愤填膺的商容出山回到朝歌替二位皇子讨个说法。
结果,纣王还是不听他的,无奈的商容愤怒之下,选择了撞龙柱而死。
商容真正的结局是像《封神演义》所讲的那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商容虽然得不到纣王的尊重和重视,可在西岐的周王的眼里,他却是世间罕有之宝。
所以,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就想请商容出山,还要封他为三公。但,商容并没接受武王的好意,继续选择了隐居太行山中……
虽然没有请动商容,但武王还是因此获得了“武王式商容之闾”的美誉度!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本文来自作者[访阳]投稿,不代表臻昂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zhentang.com/angzhen/335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臻昂号的签约作者“访阳”!
希望本篇文章《商容的历史典故》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臻昂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商容的历史典故按殷商的血统来说,商容不是外人,而是成汤后裔中的一支,属于王公贵族成员,而且是三朝元老的重臣,德高望重,行事沉稳。放眼纣王时期的整个大商帝国,能拥有三朝元老头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