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会是指根据《佛说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佛教仪式。
《佛说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说“盂兰”是梵音,义为倒悬;“盆”是华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第二说以为“盂兰盆”三字都是梵语音译,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四:“盂兰盆,此言讹也。正言乌蓝婆拏,此译云︰倒悬。
案西国法,至于众僧自恣之日,云先亡有罪,家复绝嗣,亦无人飨祭,则于鬼趣之中受倒悬之苦,佛令于三宝田中供具奉施佛僧,祐资彼先亡,以救先亡倒悬饥饿之苦,旧云︰盂兰盆是贮食之器者,此言误也。
依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创始于梁武帝萧衍,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梁武帝时设立了“盂兰盆斋”,此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活动。
盂兰盆会的古代民俗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传说是在梁武帝时代,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 盂兰盆节 ,在道教又称中元节,也是民间的鬼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祭祀祖先,也会安抚野鬼孤魂,当然老一辈还会对家中众人耳提面命,有一些禁忌一定要遵守,否则就可能给自己或家庭招来祸事。那么就来看看盂兰盆节须知的禁忌有哪些。
你可能喜欢》》 诺丁山狂欢节历史由来
1、夜游
鬼门大开这天,不应该在外逗留,夜不归家是大忌。传说这一天子夜时分,阴气特别重。所以在鬼节的时候还是早点回家呆着。若实在害怕得厉害,可以配戴貔貅辟邪防身。
2、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祭祖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使阴气更重,所以通常都会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在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3、穿戴华丽的服饰
穿戴也需要注意,最好不要穿大红大紫的衣服,特别是妖艳华丽的服饰,避免自己被灰暗的气场缠住,导致运势受阻,晦气连连。如果外出可以戴一枚“平安无事牌”以保平安。
4、偷吃祭品
鬼节这天有很多贡品,在祭祀结束前一定不要偷吃,否则视为大不敬。而且很容易给自己招来厄运。
5、有人喊你莫轻易回头
当你走在荒郊野外或者偏僻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要确定清楚是谁在叫你你才答应,以免被晦气缠身。这个时候可以佩戴平安扣辟邪免灾,保出入平安。
6、游泳
鬼节这天千万不要下水游泳,传说“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所以中元节这天,不管水性好不好,都不要下水。
7、做喜庆的事
七月鬼门开,这个月被人们普遍认为不吉,所以在节日前后,不利于婚嫁,也不利于搬家这样的喜事,以免相冲。
8、凑热闹
在农历七月,若身边发生意外事故,千万不要凑去看热闹,在民俗学中,这些地方被视为不吉利的地方,大多“惨不忍睹”“血肉模糊”,常常弥留很多很多负面能量,容易招惹晦气上身。南红的红运有辟邪和旺气的作用,可以佩戴南红的佛或关公来辟邪保平安。
9、夜间拍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镜子或手机这种东西,很容易扑捉到不干净的东西,若是在夜间拍照,指不定就把不干净的东西给拍进去了,那就等于沾染了晦气的东西,运势也会下滑的。
10、犯太岁的人外出
犯太岁者,无福必有祸,属于运势比较低迷的人群。老话说的好“人走霉运,喝水都塞牙”。本来运势就低迷,还是谨慎些为好。犯太岁的人最好是佩戴本命佛,以转化自身负能量,以保平安。
11、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12、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本文来自作者[本金]投稿,不代表臻昂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zhentang.com/angzhen/336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臻昂号的签约作者“本金”!
希望本篇文章《盂兰盆会是指什么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臻昂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盂兰盆会是指根据《佛说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佛教仪式。《佛说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说“盂兰”是梵音,义为倒悬;“盆”是华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第二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