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呼吸道疾病是重点
进入三九,全国各地的气温持续走低,儿童疾病随之进入高发期,各大儿童医院门诊大楼一篇“”繁荣“”,挂号处、取药处、输液区……到处都是患儿和家长,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中医学特有的天人合一观,是指导我们顺天时,应人和的第一步。此时的天象为天地一片寒凉。 天气寒冷加上雾霾天气的影响,受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孩子居多。故,预防保健首先要顺天时。
中医学有句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想让孩子少咳嗽,少发烧 第一步就是顺应天时,改变人的作息行为,这里“避”字很重要。说个例子
带帽子围巾和不戴帽子围巾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以前小孩动则感冒发烧,现在基本消失不见了。
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行为(戴帽子啊,围巾啊),它能起到很大的“防风”作用,甚至我们可以发挥想象,把防贼风纵深去拓展,家里的门啊,窗啊,概关的时候都要关上(偶尔透气也可以的)。很多小朋友因为体质的问题,越睡越热,就会踢被子等表现,这时候要是开了窗或漏了风,嘿嘿。。。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打喷嚏,流鼻水。(这种情况,年龄越小越值得警惕)
故,做好日常防护工作,防好“贼风”是最重要的,等到防不住了, 感冒了,发烧了,再去找XX秘籍,绝招什么的都是马后炮了。
中医防未病观点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这段原文更多是指我们现代人口里的“传染病”。它的特点是不论大人小孩,症状极其相似,能够互相传染。怎样才能避免传染呢?
岐伯的回答是只要正气存在于体内,病邪就不容易感染侵犯人体,人体也就能避免疫疠毒气的攻击。
中医学防未病观点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黄帝问岐伯:肾风病表现如何?岐伯答曰:至必少气,时热,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黄帝又问岐伯,发病机理如何?岐伯答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这段原文是针对“肾风病”来进行阐述的。所谓的“肾风病”,它的病机主要是因为阴虚内热,体内产生了五邪之一的火邪。阳热之邪才会侵袭人体,因此出现时时发热、气短乏力、汗出。
故中医学有相关治法理论,比如阳虚则内生寒邪,外在的寒邪容易趁寒而内侵,出现寒中病,会畏寒腹痛等。
根据中医学防未病理论,呵护正气是重点
正气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人体的抵抗力,既有先天的影响,又有后天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西医讲基因,讲细胞,我这里只说中医学方面的。
先天不足的,要提前预防
人有先天不足,根据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学说,人的出身自带五行强弱,比如2021年辛丑年,全年“寒湿”为特征,那么出身体质带有肾水不足,心火不旺者,脾胃虚寒者都要当心,天人相应,天气寒冷,人是寒体,那么“惺惺相惜”,让寒上加寒。
是故,,1974-1983或者2004-2013甲寅旬或甲申旬出生者,出门要小心,“天意如此”!
当然,凡事无绝对,也要具体分析,小孩从人的一生角度来讲,还是偏热的,危险的在于,先天不足的,加上后天又不上心的(比如,明明知道小孩容易感冒,出门就是不戴帽子,不带口罩,那怎么办呢?或者心脏病患者,叫他天冷了少出门,非要出去散步怎么办呢?)
后天不足的,要改变行为和饮食方式。
因为后天的不足多和不正确行为方式或饮食习惯有关,比如熬夜,乱吃东西等行为容易导致孩子正气耗损,邪气滋生在体内,成为邪气的温床。
比如有的孩子就喜欢吃肉,而且是疯狂吃肉,吃的脾胃功能运化差,舌苔厚厚的,这种小朋友就容易发烧,中医学称之为积食发烧,通常用越鞠丸,或保和丸或推拿术来解决。遇到流感,也容易嗖的一下子体温上去,引发高烧,引发咽喉疼痛,这种情况用寒凉药强压没用的。
有的孩子脾气来的大,这种小孩就容易“发烧”,“上火”“扁桃体发炎”,天冷风一吹,寒+热来了“寒包火”,比一般的风寒感冒还麻烦。像这种情况,小孩子若是不改变其坏脾气,以后有的是“上火和扁桃体发炎!
还有很多年轻的女孩,喜欢穿“短”,寒邪入体,后面的事,嘿嘿不说了。
习惯这东西是长期慢慢形成的,建议有不良习惯的朋友,能够有毅力,自觉地去慢慢改变。对于孩子来说,该阻止的要组织,该培养的要培养,切勿习惯定型后再去改变,那时候比较困难。
苗头阶段
如果身体正气不足,邪风也比较厉害,有时候中招也是难免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好体质”。
这个时候往往病情是较轻的,比如冬季风寒感冒初期都是一些流清鼻涕啊,打个喷嚏,皮毛一紧这种感觉,这时候及早介入,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遇到这种情况,我推荐大家,小孩第一时间用儿推,尤其6岁之前的小朋友,儿推的效果比吃药效果更强,因为小孩脏腑轻盈,发育尚未完善,药物的吸收比不上推拿经络刺激来的快。
还有之前我写过的文章里面,一些吹风机吹大椎穴啊,泡生姜水啊,这些都可以自己做,关键点是“早介入”,千万别拖,拖到病情发展了,再做效果就打折了。
最后,才是各种“绝活“
当前面的种种手段都用尽后,还防不住,真的病了,这时候采用到各种“大绝招”,什么大蒜冰糖水, 烤橘子,儿推,拔火罐,大椎刺血泄热(解说略),这些手法都是“病已成”后要做的,中医更强调的是“防未病”,强调的是做好平时预防工作,而且低投入高回报,遏制了隐患又怎么会后后面发病的事呢?
是故,顺天时,防贼风,早发现,早介入才是老百姓应该做的“大事”,发病后的“大绝活”那是医生们的事
中医智慧,本在惠及大众,本在亲民,本在日常!
回归中医本源,重塑中医信仰!
#哆咖医生超能团# #感冒#
爸妈一定要看!早产儿体质调理的中医解方 早产宝宝身体许多器官还未成熟就出生了,容易有各种合并症,照顾与复健之路漫长又艰辛,中医能怎么帮忙早产儿呢? 早产儿常见问题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未满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公克称为低体重,出生体重低于1500公克者称为极低体重,体重越轻代表身体各器官越不成熟,存活率相对减低,因许多器官还未发育完全,常见有以下问题:
呼吸系统
早产儿因肺部发育不成熟,出生时无足够的表面张力素,肺扩张不完全,容易有呼吸窘迫症候群,出现呼吸急促、甚至无法呼吸的情形。也可能因脑部中枢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全,而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形。
因上述呼吸问题,有时需要使用到呼吸器,长时间使用呼吸器与氧气,会对肺部造成的伤害,出现早产儿慢性肺疾病,即使出院回家宝宝仍容易有痰多、反复喘鸣咻咻声,或出现缺氧,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问题,只要感冒,家长就要进入备战状况,需要经常拍痰、抽痰,并随时注意宝宝呼吸状况。
心血管系统
最常见是动脉导管未闭合,目前药物帮助导管关闭的治疗效果不错,如果药物无效,病情不佳,则需要心导管手术治疗,后续也需追踪检查。
肠胃道系统
早产儿的肠道未发育成熟,消化吸收功能差,也比一般宝宝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问题,肠道黏膜未成熟、肠胃蠕动差,容易并发坏死性肠炎,出现肠穿孔或是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早产儿大脑脑室周围的血管脆弱,容易出现脑室内出血,也可能有脑部缺氧而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若损伤严重,后续可能有发展迟缓或脑性麻痹的问题。
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眼底视网膜血管发育未成熟,血管容易扭曲、变形,出现不正常的血管新生,甚至视网膜剥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日后也容易让宝宝有青光眼、斜视、高度近视、弱视等问题,一定要定期做视力检查与追踪。
中医对早产儿的看法中医古籍中并无「早产儿」名词的记载,但从症状表现来看,属于中医「胎弱」、「胎怯」的范畴,为胎儿一出生即出现体重低下、体质虚弱的状况。古书上有详细记载胎怯,《小儿药证直诀》:「生下面色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彩。」此处的形容与早产儿出生时的情形类似。
生命的原始物质是「精」,胎儿是由父母之精而成,父母身体强壮,肾精充足,胚胎则健康。造成胎怯的原因与父母精气不足或怀孕过程失于照护有关,如果父母身体虚弱、过度劳累、嗜好饮酒、房事过度、情志失调,都有可能使得胚胎的元阳不足,容易出现早产。
早产儿五脏容易不足,而出现各种问题,「肝」与眼睛、指甲、肌腱韧带的形成有关,肝气不足则有视力问题、指甲容易脆裂无光泽、四肢容易抽筋。「心」与我们的心血管、神志有关,心气不足则容易面色紫黑发绀,意识不清、四肢冰冷。「脾」与吸吮喝奶、消化吸收、肌肉生成有关,脾气虚则不欲吮乳、肌肉瘦弱无力、体重低下,「肺」与呼吸、哭声、皮肤的生成、免疫力有关,肺气虚则呼吸短浅、哭声细弱、皮肤薄松弛、反复呼吸道或皮肤感染。
「肾」和脑与中枢神经、骨头、牙齿与头发的生成有关,肾气不足则容易脑水肿、头颅开解、骨折、牙齿生长缓慢、毛发稀疏。
治疗上会依据早产儿不同脏腑亏虚的情形来治疗,临床又以脾、肾两虚最为常见,故治疗会着重「肾」、「脾」的调补,「肾」储藏精气,是生命根本的来源,为先天之本,早产儿先天之本不足,身体各部分尚未成熟就出生,治疗以补肾益精,温补元阳,常用熟地、枸杞、山药、山茱萸、杜仲…等药物,「脾」是运化人体营养物质、水谷精微的重要器官,是后天之本,早产儿消化吸收差,使得后天所需的能量来源不足,应健脾补脾,常用黄耆、人参、白术、茯苓、干姜…等。要请家长注意的是,不要听信民间的偏方,如:红婴水、八宝粉,反而有害无益,有些家长会自行购买西洋参粉、鹿茸粉…等为宝宝进补,有些中药,特别如人参、附子、紫河车、鹿茸,在孩子身上使用的时间与剂量均需拿捏准确,过量或长期服用可能产生副作用,反而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建议咨询中医师后再给孩子服用。
有哪些问题也能寻求中医帮忙?早产儿出生之后治疗,往往需要多方的协助,有哪些问题是可以寻求中医一起帮忙的呢?
肠胃问题、消化不良、身材瘦小
肠胃消化吸收差,身高体重自然很难上升,这些问题常与中医脏腑的脾胃、肾有关,治疗除了温补脾肾,还可以搭配开胃消食、行气和胃的中药,促进食欲、增加肠胃的蠕动,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显示中药对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是有帮助的。
反复呼吸道感染
特别在一些有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宝宝身上,反复感冒是很常见的问题,只要感冒就容易出现喘鸣声或痰多的情形,容易感冒与肺气不足有关,肺主卫外,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肺气虚则对外的免疫力则不足;痰多则与肺、脾不足有关,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气不足则痰容易存在肺中不易排出,脾气不足则无法将痰代谢出去,加强正气与补肺、脾之气,在这类的宝宝身上很重要。
脑部缺氧受损,合并脑性麻痹
研究显示对于脑性麻痹的孩子,复健加上针灸比单纯复健,在整体发展和肢体肌张力更有帮助。早产宝宝若合并有脑性麻痹的问题,可以及早接受针灸一起治疗,宝宝的针灸会以浅刺、快速进针出针,不留针的原则来治疗,头皮针会在宝宝囟门完全密合后开始,越早接受治疗,对宝宝的帮助越大。
爸妈一定要看!早产儿体质调理的中医解方 揉揉小手、捏捏背,帮助早产宝宝健康成长以下推拿 *** 手法,是以补脾肾为主,爸妈每日可以帮宝宝做 *** , *** 除了能调补气血、疏通经络外,也能增进彼此的亲子关系,是很好的保健方法。
补脾经:健脾补气
脾经: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方法:由拇指远端往近端推100下。
揉四横纹:行气、开胃除胀。
四横纹:手掌第二至四手指,靠近手掌端的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使用大拇指按揉第二到四指的四横纹处,约100下。
揉肾俞:补益肾气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摸到髂嵴延伸到中央脊椎处为第四腰椎,往上数两节,为第二腰椎)旁开1.5寸。(1.5寸:由肩胛骨内侧缘至脊椎一半的距离)
操作方法:使用双手大拇指轻轻按揉肾俞,50~100下。
捏脊:调阴阳、理气血、通经络,培补元气
操作方法:使用双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沿着脊椎骨两旁,轻轻捏起皮肤,沿着背脊骨自下而上,连续5~10遍。
赖琬郁
学历:中国医药学院中医学系中西医双学士,中西医师
经历:长庚纪念医院中医部住院医师、总医师、林口长庚儿童医院西医儿科部训练、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内儿科主治医师
现任: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儿科主治医师、台湾中医儿童暨青少年科医学会常务理事
本文来自作者[佛文仙]投稿,不代表臻昂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zhentang.com/angzhen/344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臻昂号的签约作者“佛文仙”!
希望本篇文章《让孩子不咳嗽、不发烧的“中医智慧”》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臻昂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冬季,呼吸道疾病是重点 进入三九,全国各地的气温持续走低,儿童疾病随之进入高发期,各大儿童医院门诊大楼一篇“”繁荣“”,挂号处、取药处、输液区……到处都是患儿和家长,...